上帝(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首先以这种形式出现在威廉·安德森·斯科特牧师的书《丹尼尔,年轻人的榜样》(1854 年)中,后来出现在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诗“潘多拉的假面”(1875 年)中,意思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走向灭亡之前,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理性、狂妄、自大的行为。 其原话为: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 然而,这句话在历史上有多少例证呢?它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我们今天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历史上的“疯狂” 历史上有许多人或国家,在面临危机或挑战时,没有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反而做出了一些荒谬、愚蠢、自毁的举动,导致了他们的灭亡或衰落。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他曾经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然而,在1812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进攻俄罗斯。他率领着60万大军,不顾后勤补给和气候条件的困难,强行向东推进,结果遭到了俄军的顽强抵抗和焦土战术的打击。当他到达莫斯科时,发现城市已经被火焰吞噬,无法留下驻扎。他不得不撤退,但在撤退途中遭到了严寒和饥饿的折磨,以及俄军和游击队的袭击。最终,他只带回了2万多人,损失了近90%的兵力。这场灾难性的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开始衰落,并为他后来在滑铁卢战役中被英普联军击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人口众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工业化实现了近代化,并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亚洲第一个列强。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试图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并与西方列强发生了冲突。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导致美国正式参战,与日本展开了太平洋战争。日本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就陷入了苦战,面对美国的强大工业和科技实力,日本的军事和经济都难以支撑。尽管如此,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和天皇崇拜者仍然拒绝投降,坚持要以“玉碎”(即死守到底)的方式结束战争。直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伤残,日本才被迫无条件投降。 希特勒: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独裁者,他利用德国人民对一战失败和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掀起了一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试图建立一个“千年帝国”。他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上占领了多个国家,并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屠杀。然而,在1941年6月22日,他却违背了与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他认为苏联是一个“腐朽的巨人”,只要给予一击就会崩溃。他指挥着300万德军,向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试图在短时间内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市。然而,他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也忽视了苏联广阔的土地和严酷的气候。他的进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阻击,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到了惨败。从此,德军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撤退和溃败,直到1945年5月8日,在苏军攻入柏林后,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 以上三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些人或国家,在走向灭亡之前,都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性、狂妄、自大的行为,不顾现实的困难和风险,盲目地追求自己的野心和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二、心理上的“疯狂”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或国家会做出这样“疯狂”的行为呢?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需求、感受、想法等,而忽视或轻视他人或外界。这种心理会导致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失去客观和公正的判断能力,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正确的,最优秀的,而其他人或其他国家都是次要的,错误的,劣等的。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过于自信和自满,不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合理、不明智、不负责任的举动,甚至伤害到他人或外界的利益和感受,从而招致反抗和反对,甚至敌对和仇恨。例如,拿破仑、日本和希特勒都是因为过于自我中心,而忽视了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感受,以及美国和苏联的实力和威胁,才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灭亡。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判断时,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偏离事实或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心理会导致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评估自己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无法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可用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合理地预测和规划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有一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条件有一些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案有一些盲目或消极的信念。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不适应变化的选择,甚至错失了一些有利或必要的机会,从而陷入了困境或危机。例如,拿破仑、日本和希特勒都是因为受到了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如确认偏误(只看到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率)、团体迷思(在集体决策中排除异见者)等,才导致了他们在进攻俄罗斯、偷袭珍珠港、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等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情绪失控:情绪失控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时,无法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而表现出一些过激或极端的情绪状态。这种心理会导致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法冷静地分析和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无法积极地寻求和采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无法适当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和问题有一些过分或不恰当的反应,对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有一些过度或不合理的表现,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有一些过于或不足的后果。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不稳定、不协调的举动,甚至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失去了理性和平衡。例如,拿破仑、日本和希特勒都是因为在战争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失败,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恐惧、傲慢等情绪,才导致了他们在决策和指挥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混乱。 三、今天的“疯狂”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名言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观点,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人生或社会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走向灭亡之前,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理性、狂妄、自大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内心的自我中心、认知偏差、情绪失控等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这种心理因素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认识和判断,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或危险的选择,从而引发一些灾难或危机。 那么,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疯狂”的人或国家呢?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或防范这样的“疯狂”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个人层面: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一些“疯狂”的时刻呢?比如,在工作或学习中,是否有过因为过于自信或自满而忽视了细节或风险,导致了失败或损失呢?比如,在感情或友情中,是否有过因为过于自我中心或固执而忽视了他人或外界的利益或感受,导致了冲突或疏远呢?在压力或挫折中,是否有过因为过于愤怒或恐惧而失去了理智或平衡,导致了伤害或后悔呢?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试图找出自己的心理弱点和行为误区,并努力改正和提高。我们应该学会客观和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学会有效地利用和整合信息和资源,学会积极地寻求和采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学会适当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压力。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疯狂”的状态,保持理性和平衡。 社会层面: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是否也存在着一些“疯狂”的人或国家呢?比如,在政治或经济中,是否有一些人或国家因为过于自大或贪婪而忽视了法律或道德,导致了腐败或危机呢?在文化或教育中,是否有一些人或国家因为过于自闭或保守而忽视了创新或开放,导致了落后或孤立呢?在环境或健康中,是否有一些人或国家因为过于自私或短视而忽视了保护或预防,导致了污染或疫情呢?如果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警惕和批判这样的“疯狂”的心理和行为,试图找出它们的根源和危害,并努力改变和消除。我们应该倡导和实践一种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文化观,一种保护和预防的生态观。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疯狂”的社会,建设一个理性和和谐的社会。 四、结尾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名言。它提醒我们,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走向灭亡之前,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理性、狂妄、自大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内心的自我中心、认知偏差、情绪失控等心理因素所导致的。 这种心理因素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认识和判断,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或危险的选择,从而引发一些灾难或危机。因此,我们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应该避免或防范这样的“疯狂”,保持理性和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
(注释:本文转自2023-07-27 23:21 广东以曦的Jack爸
,转发 时标题作了修改。原标题为:“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解读这句名言。“文中内容未作修改。特此说明!转发者:衡山之子,联系方式:747911682@qq.com)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邀请注册|圆梦网 ( 湘ICP备13010336号-1 )
GMT+8, 2024-11-25 21:49 , Processed in 0.0434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