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学兵、刘博洋(分别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主任;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8月,天文学界首次探测到两个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GW170817,多个口径达到8~10米的大型地基光学望远镜在很短时间内锁定这一目标,快速测得其光学余辉的光谱信息,确认了这场宏大的星际碰撞发生在大约1.3亿光年之外。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观天“巨眼”的协同观测,科学界对这次重大科技事件的认识将远不如现在这般清晰。这一幕让无数人意识到:想要“盯紧”遥远宇宙中那些最宝贵瞬间,离不开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强大“眼力”。
当前,光学望远镜正在迈向8米、10米乃至30米级,但中国在这个领域却尚存空白。如果我们不迅速填补这个空白,将会与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擦肩而过。
天文望远镜:人类认识宇宙的魔镜
1609年,伽利略用一台简陋的折射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时,他恐怕想不到,这次“偷看”宇宙的举动,会给科学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在比伽利略此举更早的70年前,哥白尼就大胆提出“日心说”,但当时多数人仍深信地球是宇宙中心,坚守“天空至高无瑕”的传统观念。然而,经望远镜放大后的星空展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月面坑坑洼洼,木星周围竟有四颗卫星绕转——这是何等离经叛道!伽利略的观测,为哥白尼“日心说”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由此点燃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燎原之火。
此后几百年间,天文望远镜不断加速进化,继续深化拓展人类对宇宙的基础认识,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一系列发现,构成了当下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基石。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邀请注册|圆梦网
( 湘ICP备13010336号-1 )
GMT+8, 2025-4-4 06:08 , Processed in 0.0453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